预制菜,如同一座冰山横亘在中国互联网上。
冰山之上,消费者纷纷指责,商家则避而不谈,“现制现炒”的招牌随处可见。
冰山之下,越来越多的料理包悄悄出现在餐厅后厨,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三年内翻了一番。
在一些消费者看来,预制和非预制,已经取代了川鲁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的区分,超越了老字号、连锁店和街边摊的风格差异,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。被消费者嫌弃和抵制的预制菜,其范围正在逐渐扩大。
一旦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,轻则引发争议,重则被部分消费者彻底抛弃。
被嫌弃的预制菜
去年,刘颖在北京一家江西菜馆用餐时,随意询问了一下肉丸的做法。老板站在桌旁,详细讲解了十分钟:“必须使用梅花肉,用冰水调馅,再用比脸盆更大的盆子进行摔打。瓦罐汤需要蒸制6小时以上,8小时后再出售。鸡鸭鹅要先从江西运到河北,早上宰杀后再运进北京。” 她听得有些出神,“这真的是2024年北京的餐馆吗?”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从早餐的馅饼、包子,到午餐的黄焖鸡、小炒,再到晚餐的披萨、汉堡,刘颖觉得自己的日常饮食已经被预制菜全面包围了。“吃一顿现点现做的饭菜显得非常奢侈,感觉自己身体就像一张元素周期表。” 像刘颖这样的消费者,不知不觉间开始将预制菜与不健康画上等号。方便面、火锅丸子、手抓饼……这些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存在十几年甚至更久的食物,不仅没有成为消费者的亲密伙伴,反而因为是预制菜而逐渐被“妖魔化”。 为了吸引顾客,餐饮商家纷纷标榜自己“新鲜现炒”,但仍难以摆脱消费者的质疑目光。 莫菲经过一家外卖店,门口的招牌上写着“没有使用预制菜的外卖,假一罚十!”她忍不住探头往里看。这个不足四平方米的小窗口后面,似乎不可能藏着一个真正的厨房。 旁边一位等待取餐的外卖小哥主动与她搭话:“这家确实是现炒,只是高峰期会提前炒好一部分热销菜,接到订单后直接装盒。”在他看来,这种“预制”与现炒并无区别,“一些连锁店的某些热门菜会半小时炒一锅,一锅出十几份,如果每单都现炒,锅灶根本不够用”。 实际上,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,一位长期关注餐饮行业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,“他们的关注点和实际购买行为往往不一致,甚至背道而驰。” 现实情况是,食客们默认为非预制的“锅气”,可能隐藏着玄机:预制的骨汤膏被倒入现煮的拉面中,瞬间变成小火慢炖12小时的大骨浓汤;现点现做的麻辣烫,冒着热气在加了增香剂的预制汤底里翻滚;高端餐厅里上百元一份的佛跳墙,可能在上桌前五分钟刚刚经过微波炉加热。 尽管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避之不及,但它依然悄悄地出现在那些高举“现炒”旗帜的餐厅里。而所谓的现做,一些菜品的原料仍在中央厨房或供应商处进行了预处理。 抓住救命稻草
自从开始使用预制菜,张弛终于松了一口气。过去,他经营的中餐厅仅厨师就有至少7人,分别负责炉灶、切配、打荷(热菜助理)、熟食(凉菜)、水台、烧腊和白案(点心)。现炒现制意味着高昂的人力成本。以鱼类菜品为例,餐厅需要单独开辟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鱼档,还需要雇佣一名会养鱼、会杀鱼的师傅。一道现捞现杀现做的鱼类菜品,出餐时间往往超过40分钟。 自从使用了预制菜,张弛餐厅的食材成本下降了约17%,菜品加热即可出餐,操作简单,对厨师的依赖度明显降低,后厨占用面积减少,员工人数减半,人力和租金成本减少了60%。同时,由于省去了腌料、切配、加工等环节,食材损耗大幅降低,每月盘点门店利润也轻松了不少,“净利率提升了14%”。 2021年,贾易的跨境旅游公司倒闭,他投入100万元在上海闵行区开了一家西北菜餐厅。在2024年7月之前,他坚持不用预制菜,3年亏损了90万,房租、人工、原材料是主要成本。“我姑且把这当做餐饮新手该交的学费,但再这么耗下去,我就是傻子了。” 使用预制菜4个月后,贾易的餐厅终于开始盈利。过去几年,越来越多的预制菜料理包流入成千上万的外卖专门店、快餐店甚至高档餐厅,帮助经营者应对房租、人工、原材料这三座大山。也有人坚持不用预制菜,并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。 经营一家粤式餐厅的罗根告诉雪豹财经社:“如果餐厅使用煤气,单是煤气开通费就要花费8万~10万元,地面垫高、排污沟改造等小投入更是数不胜数。”通话过程中,罗根的网络多次断线,他抱怨商用宽带贵得离谱,同样的网速,家用宽带单月100元就能搞定,但商用要花费5000元以上。 通话那天,一位顾客在煲仔饭中吃出了一只小飞虫,他花了5分钟处理这场事故,道歉、退款、重做。“如果使用预制菜,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。”开餐厅3年,罗根并非没有想过使用预制菜,只是始终没有一款预制产品的味道能“瞬间打动”他。 在从厨7年的张海看来,好厨师就像好作家,要有丰富的想象力,一道有温度的、真正好的菜,是被赋予了厨师想法的作品。“这一点,预制菜显然无法匹敌。”罗根认为:“那些随便在公开渠道搜索就能购买到的料理包,往往对标采购量不大、客单价低的餐厅和专做快餐或外卖的门店。” 消费者能关注到的显性信息往往只有价格。“餐饮客单价压缩与迫切的降本需求,一定会推动预制菜的发展。”一位曾关注预制菜项目的机构投资经理告诉雪豹财经社。 为了在不用预制菜的前提下维持经营,罗根只好努力寻找各种省钱的办法。进货量不大的日常采购,他通常会使用一些针对线下议价能力差的小商家们的集采平台;点单率低但客单价相对较高的鱼类等,会选择商场负一层的盒马,虽然品质不是最好,但能大幅避免损耗,而且比菜市场的价格便宜。 但对于另一些餐饮从业者而言,被消费者诟病的预制菜,仍是他们迫切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。 效率、健康与平衡
有人认为,上海是中国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,吸引了许多被郭敬明吸引来的年轻人。
去年年底,一家连锁餐饮品牌的高管向餐饮业资深专家张盛咨询,如何缓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。
张盛回应说:从行业角度来看,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,只能尽量减少对单一品牌的负面影响。
在中国市场,预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自上世纪80年代外国连锁餐饮品牌进入中国以来,从炸鸡、薯条到各种酱料包,很多菜品在进入餐厅厨房前已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预处理。从广义上讲,超市里的各种冷冻食品、方便面、腌制品等也是“预制”的。
这些产品并没有受到抵制。
2012年后,随着中国餐饮连锁品牌的迅速发展,为了满足菜品标准化的需求,中央厨房逐渐普及。过去13年,中央厨房设备市场规模增长超过10倍。
在这段时间的大部分情况下,预制菜也没有受到批评。
即使在公众情绪不断升温、消费者对预制菜强烈抵触的今天,这一行业依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。2023年,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5165亿元,约为2020年的两倍。
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在预制菜发展更为成熟的国家,中国的预制菜市场还有更大的潜力。同时,与将所有制作流程放在后厨相比,统一采购和制作也能更好地确保菜品的卫生和质量。
贾易认为,尽管大众对预制菜仍有一些偏见,并且有过不愉快的体验,但预制菜本质上是高效率、低成本的工业化产物。“预制菜的出现与精致料理并不冲突。”
在后厨工作了8年的王新也表示,如果一概而论地将所有预制菜都视为“刺客”,对从业者来说并不公平。“真正优质的预制料理包,由于使用优质食材和技术,成本甚至可能高于现制菜品。”
目前餐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新和工业化转型。消费者的反对和抵制,一部分是对低质量产品的排斥,另一部分则是由于预制菜定义模糊导致的误解——他们不愿意以现炒的价格购买预制菜。
这两者之间最终能够找到平衡吗?
张盛告诉雪豹财经社,要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食品供应,需要整个餐饮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。他认为,持续的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
换句话说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END
【发现投资】发现投资(Find & Invest)成立于2014年,总部合肥,是国内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。发现投资以央企基因筑基,凭市场智慧赋能,始终秉承"发现企业价值,投资改变世界"的使命,在蓝色星球上书写资本与产业的融合篇章。
发现投资以"新科技+新消费"双轮驱动,专注新材料、智能制造、医药健康等硬科技赛道,聚焦消费升级、新零售、文化创意等新消费领域,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解决方案,累计助力十余家上市企业。
"我们始终以专业陪伴"是平均15年从业经历的发现人践行的准则。从商业模式梳理到上市路径规划,从资源对接到战略重组,我们以资本为纽带,与企业共同穿越经济周期,从合肥出发,面向并把握国内、国外机会,陪伴企业从小苗到参天大树。
【企业使命】发现企业价值 投资改变世界
【企业愿景】做有梦想企业上市全周期伙伴
【企业理念】我们始终以专业陪伴
点击关注上方二维码,开启您的资本进阶之旅!